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8的文章

2018/08/11(六)金車文學講堂:朱國珍【誰的慾望道場】

小說世界裡的人與神 人生經過許多的不同身分,帶給朱國珍不同的體驗,而這些人生經歷更讓身為文學家的她洞悉各種人生百態。 文字的魔力 有的人從繪畫中得到快樂,對於朱國珍而言,則是在書寫中獲得極大的快樂。不論何時何地,她都會趁著空檔將腦海中的想法落筆成文,有時候單純是紀錄,輸出腦中無意識的字句組合,拼貼出一句句如夢般的文字,有時是呢喃絮語,有時是情緒碰撞,有時是內心最幽微的情感被環境撩起,重組後啟發新的樣貌。能夠成功的掌握文字駕馭文字,讓朱國珍非常有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並不靠世俗價值的豐功偉業來肯定,而是來自內心對文字的重度依賴與創造,文字是她的魔法,是她心靈小花園的永生樹。 關於文學創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作方式,有人是慢慢累積,有人則是一開始寫就展現跑百米的爆發力,朱國珍屬於後者。下筆快,但是她對於創作內容會花很長的時間構思,生活中處處是書寫的主題,經過觀察、沉澱、思考,累積成熟的想法讓故事更順暢。關於人物的選擇與設定,她會透過生活經驗找尋適當的角色,再運用想像力激盪新想法,這些人物通常會從一開始的扁平輪廓,經過時間淬煉後愈來愈鮮明,成為有血有肉的人物,那便是下筆的時刻。她說創作一定要經過沉澱,沉澱才具備藝術性。寫作的人原本感受性就強烈,在遭遇各種處境的當下,情緒相對會多一點,但一個成功的作家要處理的是情感而不是情緒,例如透過小說將社會現實中不公不義的事情撥亂反正,若是情緒化處理則流於控訴吶喊,難以獲得普世共鳴。 文學是生命的歸屬 寫小說、散文與詩,獲得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的她之前從未發表過詩。得到新詩首獎的鼓勵,讓朱國珍知道,她可以透過上天給予的禮物來說真話,「真話」是一種仿若孩童般的樸拙本質,即便經歷社會化過程,最終仍會呈現反璞歸真的真誠。年輕時的不順遂,到現在的生活,經過生命經驗與淬煉,朱國珍在文學找到了自己的平衡點,找到了同伴、幸福與新人生觀,她將這份愛給予自己最親愛的兒子,這都是文學與閱讀帶給朱國珍的力量。 寫作,是一種反省、重新面對自己的過程,對自己寫作的要求,最重要的是發揮感受力,永遠不要待在自己的象牙塔或是同溫層當中,一定要打開所有的感受細胞,去看與自己不同生活環境的人,去感受他們並理解他們,不論社會上的權貴者或是弱勢者,他們都有動人的故事。在面對不同族群不要帶著個人的刻板價值,試著站在中立的立場去感受,感受那平凡中卻珍貴的片刻。 小說家解讀人生百態,會

吳瓊薇-水墨創作展2018-07-07~2018-08-26

圖片
畫畫是創作者吳瓊薇最喜歡的一件事,在她小學二年級,因為喜歡畫畫,而去報名美術班考試,很幸運的考上美術班,因此讓她開始接受正式的美術教育。她認為美術對於她而言,是一種擅長和喜歡的事物,內心存在這樣的信念,開啟了她直到現在的繪畫之路。 找尋創新的道路 水墨,對創作者吳瓊薇而言,是一種媒材也是一種語言,能表達出自己所身處或自己所見的世界。大學時期正處於摸索階段,也在葉宗和老師的鼓勵下尋找與水墨能揉合的新媒材,她以帆布取代傳統水墨用紙。也在研究所時期,指導教授陳建發老師的指出她作品中的媒材盲點,因帆布材質的關係限制了描繪的細膩度。為了突破畫面精緻度的問題,她開始不斷試驗不同種類的材質,最後選擇絹布為創作底材,運用墨色繪製在絹布上時所呈現出來的朦朧與半透明感,正符合了吳瓊薇對畫面的要求,除此之外也能呈現工筆技法的精緻與細膩感,雖然人物描繪方式並非傳統工筆技法,但她也在創作中保留傳統工筆花卉的象徵,花卉在傳統水墨中為情感寄託或移情作用,運用花卉寄託性的情感象徵與自身創作做結合,讓花卉延伸成一種情感的具象化。為了從傳統水墨當中,她持續尋找與當代藝術接軌的方式,她從多媒材課程中學習到浮水印的技法,於是嘗試運用在作品中,利用繪製好的絹布套入浮水印的自動性技法,絹布的朦朧質感稀釋了浮水印強烈的顏色,雖然畫面衝突但卻協調,因此受到許多師長的認同與讚賞,這讓她持續不斷的創作出許多系列作品。 花卉與傳統水墨 中國水墨工筆畫自盛唐以來即佔中國水墨畫中一重要的地位,工筆畫中則分為人物與花鳥畫。在吳瓊薇的創作中,創新並非是推翻中國水墨畫,她希望作品中保留水墨的墨韻與線條,以及水墨當中最基本的意境。傳統水墨的花卉代表的是一種精神與移情作用,彷彿是具象化的情緒,人與動物都是有情緒,相對的人的情緒反應相當豐富、明顯,而花卉就是情緒,孕育情緒而生的就是人,所以她以人的外殼當做創作中的載體,透過人形載體我們才能感受到情緒。 關於創作     吳瓊薇的創作從自戀談到愛情到最新的作品回歸到她個人,最初由自戀開始了愛情,在愛情中發現寂寞,由寂寞發現疏離,從疏離發現自我,在自我裡認清了自己不存在。對於現代人被情感左右,所有人內心執著的那份愛情,其實僅是在尋找歸屬感,一種無形的安全感。人是孤獨的,也因為孤獨所以更怕寂寞;一個人寂寞,孤單;兩個人寂寞;疏離。或許再怎麼害怕孤獨與寂寞,人最後還是一個人離開,那我們何

黃鈴詠-膠彩創作展2018-07-07~2018-08-26

圖片
家庭教育深深的影響著黃鈴詠,父親的嚴肅、母親的天馬行空性格,讓從小個性相對倔強、反骨的她在成長過程中產生許多挑戰,總是對任何事物有好奇心、喜歡問為什麼的她,在家人帶領下從生活環境的每種事物中吸收了許多的養份。或許是因為個性使然,偶爾也會與周遭的人在觀念上產生碰撞與摩擦,然而這些過程對她來說不是挫折,反而在這樣的累積下,促使黃鈴詠對事情更加抽絲剝繭、追根究底,從對事物質疑,再以自己建立「新的世界」的系統去看待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 不同文化下的反思 大學三年級是她第一次接處到膠彩,膠彩多樣的媒材,可以表現出像油畫顏料堆疊出的豐富的肌理,也能表現出水墨渲染的感覺,正好滿足了我想要的創作條件。因為一次參與日本的上越教育大學聯展的機會,開啟黃鈴詠想出國去日本進修的決心,她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從旁聽生開始,之後順利進入筑波大學。異地求學的黃鈴詠,觀察到台灣與日本不同的教學與繪畫方式,固定的創作順序與嚴謹的步驟,都和她過去學習經驗相當不同。初到新的學習環境,黃鈴詠也試著去嘗試傳統的繪畫方式與步驟,對於作品追求創新的她,開始嘗試許多不同組合,加上老師們會給予不同的建議,使作品創新求變碰撞出的火花,以西畫的靈魂來會畫膠彩,讓當地學生發現原來傳統技法有如此的表現方式。 關於創作 本次展覽的作品主要是在黃鈴詠在日本時的創作為主,不斷的思考、繪畫、探索自我下,她開始能以比較客觀的方式,看待自己在台灣與日本的不同創作脈絡。對她來說探討自我的創作歷程,不能單一以幾件作品則代表全部,有的時候了解創作者的背景更可以了解創作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不分國籍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那才是藝術中的菁華。除了自己最熟悉的藝術、研究領域外,黃鈴詠踏出同溫層,積極體驗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她曾經參加第35屆筑波馬拉松的全馬賽程,並且完成賽程,體驗體力透支的極限;鼓起勇氣應徵模特兒徵選,感受緊張的氣氛;也會參加在東京的基督教會等……不同於自己領域的活動,這些看似平常的活動,都是她吸收過後能轉為創作養分的元素, 「線」展現細膩的畫面 藝術的起源可以說是由畫「線」開始,尤其線條表現在中國繪畫裡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並且當作主要的表現技法,甚至形成一套獨特的美學。創作者黃鈴詠因此相當著迷,「線」對她來說一直都是她創作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在水墨畫裡,會用較粗的墨線來表現面,也就是說線也可能是面;油畫裡的線則是,一開始用「輪廓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