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張哲軒 創作個展【觀空】 Chang Tse-Hsuan Solo Exhibition : Blank Stream

展覽介紹 當代藝術折射出藝術家對生活、情感和存在的深刻探索。每位藝術家都擁有獨特的背景和故事,透過不同的表達方式,試圖捕捉心靈的共鳴與美的永恆追求。不僅追求藝術作品的美感,更尋求著生活與藝術之間的和諧與連結,將個人的情感和思想融入作品之中,以此探索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這種對藝術的孜孜追求,顯現了藝術家對於美、真、善的體現,也讓觀者得以從中汲取靈感,尋找自我與生命的共振點。 生命的轉折與創作靈感 藝術家張哲軒將創作目光聚焦於近三年的生命歷程。在這個世界中經歷疫情蔓延、看見戰爭中的殘酷以及面對親人逝去的憂傷,這一切所面對的挑戰都使他更加深入地探索生命的無常、轉折與回歸。他的作品如同一本生命之書,記錄著衝擊、落空、低潮、沈澱、放下與前行的心境,用抽象的語言反映情感的起伏,詮釋著生活中的詩意與禪意。在他眼中,生活的每個瞬間片刻都可能孕育著創作的火花。無論是味道、形狀、痕跡,還是感觸,都可能成為靈感來源。對張哲軒來說「有感」、「行動」與「放空」是最重要的。工作期間不斷運轉的腦袋,讓他下意識地填補每一刻時間。然而,放空對創作有益,是消化與感受的重要途徑;行動意味著創作需要有實際的行為輸出,將感悟付諸實踐。他提及騎單車正是他尋找靈感的途徑之一,這個平靜的行程讓他得以放空心靈,沉浸在自然、風景與自我對話之中。   內心風景的探索 個人的創作是在挖掘內心的風景,藉由生活所經歷的各種知覺與感覺,在日常風景中投射與映照,試圖在兩者間揉合出一種表達的方式,稱之為「內心風景」亦或是「心像風景」。畫面構成的過程充滿著感受與意象。抽象藝術是一種跳脫像與不像的轉化,需要感受與準確的表達,就像閱讀一樣,在沒有形象的情況下,用意識來閱讀感受,每個人有其解讀的角度。如同東方水墨畫中的留白呼應了道家老子思想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藝術家張哲軒將這些元素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獨特的創作風格。在每一幅作品中,都能看到他對於虛實、存在與消逝的思考,以及對於生命和情感的詩意表現。 經歷與創作的交融 在創作過程中,心境與想法不斷轉變,作品的風格與樣貌在不同時間點都會有所變化。張哲軒了解到在生活上、精神上承受壓力時,無法創作出滿意的作品,因此給了自己沈澱的時間。作品以抽象形式呈現,創作初期從眾多草稿中選出最貼近心境的意象轉化到畫布上,經歷一番翻攪後,內心被層層篩選過,留下的只有想要說的話,展現出關

翁榛羚 創作個展【怪誕劇場】 Weng Jhen-Ling Solo Exhibition: Theatre of the Grotesque

圖片
  「怪誕劇場」是藝術家翁榛羚對現今社會價值觀和環境的回應,藉由描繪畸形與怪誕的人物畫,將焦點轉向當下身體及感官所在,呈現現實生態和複雜心理狀態。現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水墨組,翁榛羚創作靈感主要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怪異、詭異或帶有黑色幽默的事件,以及對於文學題材的熱愛,這些元素共同構築了她的創作動力,使她能夠深入挖掘身心靈的敏感面向,將之轉化為獨特的藝術表現。 劇場,對翁榛羚來說如同一個照著聚光燈的舞台,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戴著不同的面具。這也反映了對於人生觀的思考,與對於個體在任何身分中的多面向理解。她幻想著當面具崩解的那一刻,人們的真實模樣將浮現,並透過人的多種面向和心理狀態,結合東方傳統繪畫和美學觀,創作出一系列詼諧附有含意的黑色幽默元素作品。作品的展呈方式結合東方傳統裝裱形式,如手卷、扇面、屏風等,既呼應古人繪畫,又探討東方傳統裝裱形式在當代的新可能性。 以版畫為創作方式是翁榛羚在水墨繪畫中拓展出的另一種創作方式,運用凹版中的銅版腐蝕技法,將畫面線條推向極致,並結合線香燃燒的方式,打破了凹版印製所產生的壓印痕跡。銅版對翁榛羚來說,是一片完整無缺的媒材,而在腐蝕的過程中,他感到一種掌握「安全感」的滿足。然而,這同時也帶來了與自我矛盾的地方,沉溺於痛苦中卻又想逃避。在創作的過程中,銅版對於「自我」的探討不僅是在外在形象上,更是涉及不同的時間、空間、人事物中,對於「地獄的風景」的探討。這種技法使版畫變成無法複製的型態,突顯了翁榛羚對於獨特性和原創性的追求,創作的心境從理性的思考出發,過程中可能出現一些病態或癲狂的心理狀態。   展覽中的主打作品《人生當鋪》系列作以扇面及摺扇的形式呈現,大量的「當」字充斥在布幕上。透過裸體畸型的人物和線香的燃燒,翁榛羚象徵著痛楚和消逝的意涵,引導觀眾進入一場人生當鋪的想像之旅。他深入探討「人之惡」及「人體」的圖像刻畫,結合自我精神及肉體分裂的狀態,呈現出真實與幻覺交錯的影像。在這個劇場中,黑暗、獵奇、揶揄「人性百態」,情色與暴力僅是身體語言,而畸形不在於人體,而是社會中扭曲人心的累積。 總的來說,「怪誕劇場」展現了翁榛羚對於當代社會、個體心靈和身體狀態的深刻思考,以及對於藝術表現形式的多元嘗試。他的創作不僅在技法上具有獨特性,更在情感表達和對於人性的省思上呈現出深度。希望觀眾在欣賞畫中的細節和人物動作時,

連芯妤 創作個展【夢的塵埃】 Lien Sin-Yu Solo Exhibition: Dream Dust

圖片
  展覽介紹 穿越時光的隧道,以夢境和記憶為主軸,細緻描繪出一幅幅抽象而富有情感的畫面。藝術家連芯妤在家庭的愛與包容中長大,從小學習各種事物,在大學和研究所時接觸到不同的藝術形式,走上了藝術創作的道路。為了讓自己更有多元國際視野,她去了許多地方包含了在美國克里夫蘭實習版畫學習石版及銅版、澳洲墨爾本駐村,以及波瀾駐村等寶貴的經驗,豐富了她的創作,塑造她的藝術軌跡。 藝術家的靈感來自於日常生活、夢境和過去的記憶探索時間渲染下夢與現實的交錯。她經常作夢,並在半醒的時候記錄下夢中的細節,將其轉化為圖像或文字。同時,她在現實中緊緊抓住想要保留的記憶,以天空的樣貌聯想到當下的情感。將夢境中的模糊感和現實中的光影相互交織,呈現在作品中。通過破碎的圖像符號和線條,重新詮釋短暫的時刻,反覆交織、重構,審視過去的記憶在當今的面貌,這種對於記憶的渴望,成為她創作的源泉。 布是她進入夢境的媒介,其柔軟性和多樣性使其成為表現夢境的理想材料,布所沾染氣味,卻隨著時間消逝,如同記憶。透過重複的縫製動作,她將感受和回憶以針線細緻地縫在作品中,版畫與布的創作過程相似,都需要長時間的重複動作,這種安靜的創作過程讓她感到寧靜。從以前主要圍繞在美好的記憶,高彩度的色彩,到歐洲之行後感受到的寧靜,創作主題和色調逐漸轉變。快速的將夢境和記憶用直覺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後在縫製的過程中進行反覆的思考和添加,使作品更加豐富有層次。這次展覽涵蓋了2019年至今的創作,呈現了藝術家心境上的轉變。 這次展覽的主打作品《隧道夢之窗》是藝術家自2019年以來一直做的一場夢的再現。夢中穿越歐洲小巷,迷宮般的場景,走出後卻發現置身於家鄉小巷。作品通過簡單的線條呈現,突破了以往的破碎圖像,讓觀眾透過鐵窗的縫隙看見光影中的塵埃,感受夢境和記憶的交錯。透過這次展覽,以不同於以往的佈展方式,呈現最新的創作。展覽的主題「夢的塵埃」如同半夢半醒中的感覺,觀眾在作品中可以像閱讀故事一樣,看見夢境和記憶的軌跡,感受柔軟的包裹和療癒的力量。 透過連芯妤本次展覽作品,帶領觀眾進入她夢境和記憶的世界,讓人在迷離中感受到生命的瑰麗。這場藝術之旅,彷彿是一趟心靈的冒險,讓人思考著夢境和現實之間的微妙關係,並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共感點。

講堂:盧怡安-旅行中的市場

飲食作家盧怡安,從fine dining到市場小吃,熱愛飲食,也愛動手做菜的人。喜歡安靜地待在家,也喜歡衝動型旅行的雙重人格。市場、小鎮、新奇的食材總會勾起好奇心。攝影、寫作、策展、食譜設計,參與領域總無法定義。 拿起手機滑著社群,跳出怡安與大家分享的家常菜,清淡卻不失優雅的畫面,靜靜地讓人感到滿足。新書《秋刀魚變溫柔了》描寫市場的互動小技巧、在廚房的美好味道、茶案前的愜意茶飲以及餐桌上的美感呈現。書中直率的文字彷彿好友一般,簡單卻富有人情味,讀著令人回味,立刻放下書本起身,走一趟市場。 「第一次把國外菜市場當成景點在逛,是十幾年前。在充滿異國情調的市場裡,走走逛逛買些熟食都讓人覺得開心。」傳統市場獨有的魅力,不同國家的市場獨有的隱藏美食,帶來的不僅是味覺享受更多的是文化體驗,結束了旅程滿心期待下一次再到市場尋寶。 旅行中的市場,始終令人著迷。 亞洲地區的市場,販售許多當地特有的食材與小吃,市場周邊總會有許多道地的食物,有時候不用花時間排隊,就能品嚐到在地美味。嘉義著名的東市場,除了許多廣為人知的牛雜湯、筒仔米糕、排骨酥、楊桃冰、羊肉湯、網絲肉捲、春捲等,更有隱藏版的牛奶阿伯;四川成都市場的攤前掛著留下腳毛的兔子、雜貨店裡充滿不同料理所需的辣椒;玉林市場攤上東西擺放整齊漂亮,視覺令人享受。九月是盛產菇的季節,四川多山,又與西藏、雲南接壤,從不同地區來的菇,各有特色;河內市場周邊賣pho 的攤子,臺灣常見的越南河粉不外乎雞肉、豬肉,而在當地則有許多不同部位的河粉,牛肩肉、牛腹肉等,鋪上些許醃菜,喚起味蕾的多重體驗。 談及日本,有三大朝市相當著名,分別是岐阜縣的宮川朝市、石川縣的輪島朝市,以及千葉縣的勝浦朝市。朝市販賣新鮮的蔬果及海鮮、貝類,相當受在地人喜愛,更是旅人挖寶的好去處。無論是傳統市場、超級市場或近年興起的農夫市集,都聚集了各式「生活必需」,除了食材、食物還有各式各樣的生活物品,依照不同的市場環境陳列著。 「市場」可以成為旅行的目的地。逛市場,逐漸成旅人行程中重要的部分,是種貼近當地的生活方式,也讓人離不開這些城市,成為不斷回訪的理由。金車文藝講堂邀請飲食作家盧怡安,用文字與影像分享她旅行中的市場,聊聊在眾多市場的所聞與發生的小趣事,當你開始逛市場後,相信你也會愛上市場帶給你的無窮驚喜。

倪士珍 創作個展【兔想世界】 Ni Shyh-Jen Solo Exhibition: Renaissance 2.0

圖片
  展覽介紹 對藝術的熱愛早在童年就迸發出來,童年時期的跨文化經歷即使面對語言的隔閡依然能以創作來與之溝通,讓藝術家倪士珍對不同文化和語言的敏感度大幅提高,色彩和畫圖的熱情也一直伴隨著她。成長過程中,畫畫成為倪士珍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媒介,她的藝術教育始於台灣深化於美國,為她提供了多元化的藝術背景和視野。   紙漿雕塑是藝術家倪士珍的獨特載體,為一種相對不常見的媒材。會選擇此種媒材是受到過去雕塑教授的啟發,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著重在肌肉線條和身體的完美比例,展現了雕塑的力與美,因此啟發倪士珍對於雕塑的崇拜。紙漿的質感和可塑性使得倪士珍能夠創作出極具細節和情感的作品,輕巧和可塑性使她能夠自由地塑造複雜的結構,無需受重量的制約,讓她的作品能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表現力。媒材選擇忠實呈現了她對藝術的不斷探索和創新,不滿足於傳統的藝術形式,而是勇於挑戰和突破界限。 兔子,作為西方文化中復活節的象徵,象徵著新生命的開始。選擇以兔子作為創作中最重要的符號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對他而言,兔子代表了個人成長和自我探索的旅程,儘管兔子常被視為弱小和可愛的生物,處於食物鏈底端的動物,但還是在殘酷的大自然裡奮鬥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她將自我投射在兔子的形象中反思、自省,透過這些兔子雕塑,分享她在現代社會中不斷尋找自我價值的心路歷程。對於倪士珍來說創作過程是一場充滿情感與挑戰的旅程,心思細膩的她關注生活中的人、事與物,並將內心的觸動轉化為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的每階段都是作品的生命軌跡,從構思的期待到製作過程中的困難和挑戰,再到最終的完成和喜悅。這些階段都反映了內在的情感和思想,從而引導觀眾重新審視自我價值和內心世界,啟發思考生活的多樣層面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共鳴。   關於展覽「兔想世界-Renaissance 2.0」,倪士珍期望回歸自己的原點跟對於從事藝術創作的信念, Renaissance 原指古典藝術傳統的再生,也指求助於自己的歷史源頭促進更新的含意。對於現代社會中講求短時速成且缺乏情感的時代下,她創造出代表現代的趣味但又不失古典美感及手感的雕塑,想用舊跟新的結合突破現有的框架呈現新型的作品,在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靈魂下,她的作品呈現出關於生命、情感和思想的探索,是關於成長和復興的故事,在這個獨特的文藝復興世界中,引領我們進入充滿奇幻和深度的新藝術世界,回歸初衷與重新認清自我的信念,啟

陳芷筠 創作個展【嘉年華】

圖片
  展覽介紹 生命的經驗對於創作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親人之間緊密的關係及對於社會群體的觀察,往往最能觸動觀者。陳芷筠畢業於清華大學藝術設計學系碩士班,平時專注於美術教學工作。然而,她的創作熱情並未因此受到阻礙,在課餘時間持續不斷地進行藝術創作。她以中國傳統水墨畫為基底,構築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並以人像與複合媒材拼貼為主要創作方向。創作巧妙結合多種媒材,作品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與細膩的質感,獨特的拼貼方式在她的作品中展現出驚人的視覺效果。 創作的靈感源源不絕,對陳芷筠而言,靈感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感受。在她的探索過程中,她嘗試過從女性雜誌中獲取素材,將其中的人物剪下並進行拼貼,同時結合繪畫和線香點燃的煙灰,這些灰燼為作品增添了一種素描的質感。陳芷筠選擇女性雜誌作為素材,是因為這些雜誌中存在著社會對於女性的既定形象,她希望通過剪貼和繪畫的方式,重新解構和重新詮釋這些形象,呈現出不同的視角。這種挑戰對陳芷筠來說如同一場遊戲,她的作品中,人物的妝容被塗抹,僅剩下眼睛和嘴巴,以及這種解構後的面孔,散發著一種超現實的氛圍。 在繪畫過程中,她注重細節,以微觀的方式觀察自己手上的細紋和紋路。她選用雙宣紙作為基底材料,運用顏料重複地暈染,待紙張濕潤時,她開始繪畫出線條,這種細膩的技巧賦予作品獨特的質感。不僅如此,她還巧妙地將不同媒材放置在作品上,通過不同的方式使其融合,這種大膽的實驗使得她的作品更加協調而不受限於傳統材料的使用。 通過將紙材和不同素材的拼貼,陳芷筠呈現出大眾的圖像,然後以個人的情感進行詮釋,她的創作不僅僅是藝術,更是一種情感的宣洩和對心靈的療癒。創作的狀態對她來說是一種紓壓的方式,能夠平衡內心的壓抑,這種情感的投射使得她的作品更加真摯和感人。 陳芷筠以她獨特的創作方式和深刻的情感表達打動了眾多觀眾。她不僅是一位優秀的美術教師,同時也是一位充滿靈感和創造力的藝術家,通過她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在傳遞情感、反思社會以及展現個人獨特觀點方面的力量。相信陳芷筠未來也將繼續在藝術的領域中不斷探索,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喜與感動。

洪暐評 創作個展【儲存點】

圖片
  展覽介紹 洪暐評在繁忙的助手及創作工作之間,總能找到片刻的空檔,投入他熱愛的木雕創作。木雕作為他的創作媒材,不僅因為從未接觸過而產生興趣,更是出於對這媒材的好奇,然而學習木雕並非易事,沒有恩師的教導是難以順利掌握當中技巧。他的恩師吉田敦老師傳授了他大量的木雕技巧和概念,從大三開始,他便選定木雕為主要創作方向。 過去,洪暐評的創作經常聚焦於社會議題,將對社會的不滿和情感融入作品,以藝術表達他的聲音。然而近年來,他開始回歸內心,探索個人的經歷和情感,尋找那些屬於他獨有的片刻。他將這些經歷作為創作的核心,以人物形象和氣球等元素來表達,將氣球作為人情感的模擬與連結,人在遇到無法輕易向外宣洩的複雜情緒的時候,往往只能不斷朝向自己的內心存放,不停地堆疊,就像是無法釋放的氣球。人物形象並無特定性別或身份,只是一種符號,讓觀眾更容易理解他想表達的情感。這些作品彰顯了他個人情感和故事,透過藝術的媒介得以宣洩。他並不期望觀眾完全理解他作品中的初衷,而是希望觀者能夠在其中獲得多樣的情感體驗,讓作品成為心靈的療癒。 作品散發著特別的情感。連續的氣球被擠壓,卻依然未破裂,象徵著長時間的壓力積累,然而當某種原因出現使得氣球瞬間破裂,他運用透明媒材,輕描淡寫地呈現破裂的瞬間,彷彿把不快的情緒拂去。對人的觀察和內心深處的探究,洪暐評認為,人的本質不僅僅由肉體所構成,還包括思想、情感、記憶等無形的靈魂成分。這些內化於身體的情感,在時間的洗禮下,變得更加珍貴。他巧妙地運用黃銅,黃銅具有氧化的特性,在表面接觸空氣,氧化反應之後表面會呈暗色,但在經過研磨之後,所展現出的乾淨明亮的光澤就如黃金一般,擦拭使其明亮的接觸中,那種感覺如同在身體裡尋找珍貴記憶並發現的過程。 快樂或悲傷的記憶,如同珍貴的紀念品,以不同的形式存在。這些存在於心靈的回憶,經過時間的沉澱,成為無價的財富。洪暐評的作品抓住這一理念,將特殊情感的物件融入作品,透過火柴的象徵,串聯過去與現在,打開記憶的寶盒。洪暐評的藝術之旅充滿了情感與探索,他用木雕創作將內心的世界傳遞給觀者。從社會議題到個人經歷,從情感宣洩到心靈療癒,他的作品不僅僅是藝術,更是一種情感的流露。用木頭、氣球、黃銅等媒材,構建出充滿思考和情感的藝術世界,引領觀者走進他的心靈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