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7的文章

葉柏昱 彩墨創作展 作品欣賞

圖片
日常生活許多令你想不到的事情都能成為創作者的泉源,在葉柏昱的作品中看見了已幽默的方式,來討論中年人的生活,以自己身邊最熟悉的人做為出發,藉由滑稽的人物動態搭配鮮豔色彩,別有一番趣味性。 在他的作品中,你可能已經注意到除了人與植物外,還有一些充滿寓意的圖樣在畫面當中,一問之下才發覺,原來他把生活中那些他所認為代表媽媽的元素帶入作品中,有可能是電熨斗、瓦斯爐或者是果汁機等...... 《銷魂電熨斗》,107×77 cm,墨、水性顏料、紙本,2015 中年人面對的另一種壓力,就在於家庭,背景的電熨斗是最常見的電器之一,隱喻為痛苦的來源,但人物卻用享受的動作去嘗試作為享樂,因而產生苦中作樂之滑稽感。面對一個不想說話的另一半,女人常會誤解為不信任、有意隱瞞或不再愛她。但不同於女性面對壓力時,傾向於去找人談話,男人卻需要獨處。當男人抗拒談話,其實只是要獨處一下,以便從白天的壓力中恢復過來。 《清新果汁機》,107×77 cm,墨、水性顏料、紙本,2015 畫面中主角人物用享受的動作去嘗試享樂,產生了苦中作樂之滑稽感。 果汁機攪拌了所有壓力來源,攪拌過後卻又是清涼的享受。 《熱情瓦斯爐》, 107×77 cm ,墨、水性顏料、紙本, 2015 觀察父執輩的中年大叔,回家需要面對的一項壓力即是另外一半,借用家中的電器產品(瓦斯爐),喻為母性的象徵,中年大叔雖恐懼面對無形的壓力,確依然極力以享受三溫暖烤爐的態度面對。四周的植物是許多中年男性最喜歡在陽台或小庭園栽種的植物,而小陽台的空間就如同避風港一樣,提供心靈的舒壓環境,這也是畫面中相當重要的暗喻。 創作的過程,一部分是葉柏昱自我內心的投射,而成就的標準,應是從由內而外的建造,以人為出發點。內心的成長,往往會影響外在行為,也就是能知天命而不逾矩。「中年危機」,說它是危機,不如說是轉機來的更恰當。「中年」,可以尋找失落的自我,解放久被被壓抑的自我;「中年」,是重新認識自己本性的良時,是審視價值觀的契機。 該如何重新排列生活重心?如何平衡身心靈?如何坦然面對自己缺點?如何不再迷戀讚美與掌聲?葉柏昱在的繪畫創作過程中,答案似乎都一一的浮現了

曾卉馨 油畫創作展 作品欣賞

圖片
你是否有一段時間沒有好好注意身邊的環境?或是某天突然發現回家的路途中出現了一棟新的大樓。 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1-2月曾卉馨油畫創作展,將她對都市的觀察以及感觸界有畫筆來傳達,畫面中看不到建築原始的樣貌,但是透過曾卉馨強而有力的黑色線條,與不同的彩色色塊,反而讓死板的都市樣貌多了一分神秘與未知的色彩。 《城市的飛奔》,80cmX65cm,油彩、畫布,2016 你是否也有同樣的經驗,做在車上望向窗外,景致不再那麼明顯,建築物銳利的線條也變得模糊,就像她這件作品的情景一樣。 對於曾卉馨來說腳踏車是她常在街道間穿梭的交通工具,很喜歡騎乘時的悠閒,享受風的輕掠,景色在移動,快速的變化,一種奔馳的自由,使用較隨意的筆法勾勒描繪,色彩部分也輕薄些,營造畫面的自在閒逸感。 《城市 · 繁複與規矩》,117cmX91cm,油彩、畫布,2016 黑色線條一直是她在創作時很偏愛使用的元素,不論是曲折或是錯綜復雜的交錯,這種虛實存在的結構,卻也能從中間找出平衡與和諧之美,城市街景對於她來說,似乎就是這種感覺,黑線條的穿梭,就像她自己在街道上遊走般的,情緒心情的交織,色彩語言的共鳴,讓她影響了城市,看見魅力。 《街景·大忠街》,117cmX91cm,油彩、畫布,2014 人們常會注意到雲的變化、天空的顏色、但可曾注意過街景也會隨著心情而有不同的景色?看似一成不變的街景、因低落心情而模糊的視線、呈現出不同的樣貌。用生活中常見的的街景當成描繪主題、以抽象的表現方式、將街景用多層次色塊與虛實線條表現、描繪出都市中常見的樓房與紛亂招牌的顏色、以及散落的電線、此景也是創作者紛亂心情的投射。 作品時常反映作者當下的想法,有的時候更成為一種記錄和與觀者對話方式,如果你也喜歡這些作品,不妨來看看曾卉馨的作品,一定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收獲。 看完了作品,讓我們也一起來看看創作者的創作過程與她對此次展覽的期許吧~

游文志-油畫展

圖片
旅程,內在心境的轉換過程 藉由畫筆與人分享療情傷旅行時走過看過的風景       有人說:「 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什麼?是沒有黎明的長夜! 」當游文志 結束一段長達十年的戀情時,他想逃離身處的城市與一切熟悉的環境,藉由旅遊與繪畫讓自己處於忙碌的狀態,不斷調適自我內心的情緒度過漫漫長夜,這是他對自己的療傷方式。從小與其他愛畫畫的孩子一樣,喜歡塗鴉、喜歡畫漫畫、喜歡任何與繪畫相關的事。國中畢業後, 游文志 順利考取復興美工,直到大學與研究所,一路上都選擇繪畫這條道路,家人全力支持他所做的決定,只要他不學壞,想做什麼都可以。 逆境是最好的成長方式      求學時,偶爾在畫室教課,心中卻還是希望能有一份穩定踏實的工作,除了繪畫,他對遊戲公司也有很大的興趣,然而,沒有專業背景,讓他無法順利的找到工作。俗話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他知道最快被人認可的方式是去比賽,當下毅然決然的參加了政府舉辦的遊戲設計競賽。相較於其他組別,劇本組所需要的是能文能武的一個類別,他想了想,自己有繪畫的能力,對於書寫也難不到他,於是一個人硬著頭皮做了一整個團隊所需要做的事情,包含企劃、設計、內容撰寫到角色設定等,花了半年時間,獨自完成一本完整的企劃書,由於是一人團隊,隊名順勢取了「 The One 」。在眾多參賽者中,他很幸運的脫穎而出,得到第一名的殊榮,遊戲公司看到他的才華,開始找他一起合作。待在遊戲公司的日子裡,他觀察這份工作未來的發展性,眼中的主管們或許就是他未來的縮影,反覆思考後逐漸發現這樣的形態,或許不是他所想要的未來生活方式,從那時開始,他認真的想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     退伍後,進入建築設計公司畫室內插圖,後來遇到經濟不景氣,建築公司不再需要手繪人員,頓時失去經濟來源,他不知道下一步在哪裡,生活困頓的六個月,養成了會記帳與存錢的習慣,或許也是因禍得福吧。為了回到一定的生活水平,開始持續兩年積極的參加各大繪畫比賽,也去兒童畫室教書,除此以外,更加強自己的繪畫技巧,於 2011 年獲得聯邦美術印象大獎首獎,一切開始漸漸有好的起色,也如願上了師大研究所,過去不穩定的生活讓自己沒有別的路選擇,但慶幸有堅持下去。 一趟旅程帶來新的生活方式   首獎的獎金成為他到澳洲打工旅遊的盤纏,在澳洲旅行那段日子,他親身感受當地的不同步調與氛圍,那是他第

呂浴珊-金工創作展

圖片
身邊的小東西都擁有記憶,隨著歲月它們慢慢變成小妖怪。 堅持開啟藝術世界的大門       呂浴珊走上藝術這條路不像其他的藝術工作者般,從小就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在升大學的那一年,她萌生了一個念頭,就是進入藝術這個多采的世界。但是,當她把這個想法告訴父母時,得到的是反對的聲音──希望她打消念頭,選擇比較有前途的科系就讀。內心卻一直有個聲音跑出來告訴她,堅持畫畫初衷。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她拜託高中美術老師讓她在午休時間練習畫畫,到了報考期間,她也是偷偷的跑去報名術科考試,雖然父母不願意,還是陪著她去應試,而她也得到了進入藝術大學的這張入場券。到了選填寫志願表時,又是另一個拉鋸戰,父母仍然希望她放棄藝術相關科系,直到繳交的最後三天,終於答應讓她填美術系。當年通訊沒現今發達,她身邊也沒有相關的人可以詢問,就直覺地填了離家最近的學 校 ──新竹教育大學。父母看到榜單之後也只能接受,至少未來還能當個老師,不至於找不到工作。若不是當初的堅持,呂浴珊又何嘗能徜徉藝術國度呢? 找到一生創作的熱情 大學期間,呂浴珊對於平面繪畫很不熟悉,應該說完全不會,成績不好是必然之事。直到二年級有了分組課程,有木工、玻璃 …… 等不同創作媒材,她好開心自己可以學習到這些課程,但相較於平面繪畫,立體類媒材的使用卻多了一份危險。學習的過程中也受了很多傷,曾把指甲磨到不見,還割斷手指神經導致一年無法動彈。就算如此,受傷也無法讓阻止她對藝術的熱愛,大家的起跑點也變得更近,讓她獲的更多的成就感,更一頭栽入金工的世界。參加新一代這個藝術設計的盛會裡,她看見其他學校不同驚艷的作品,讓她發現原來一山還有一山高。準備考取研究所的一年期間,她在新竹教育大學當了一年的研究助理,在這年當中,她必須幫忙準備材料,重新學 習 老師教過的課程,因此讓她補足了原本不熟悉的部分,基礎工也更扎實。 互相交流激盪創作的火花 研究所時期學風自由,老師不再著眼於技巧,相對的,學校給予相當多的資源,舉辦國外藝術家工作營,在短短的 5 至 7 天的時間,呂浴珊跟著藝術家一起創作,她提到當下壓力很大,但結束後回頭看,發現自己竟能如期完成,也從中得到更多的新知識與成就感。校園裡同儕們都來自不同學校,在同好的團體中,大家擁有自己的小撇步,都會互相分享,誰說一定要照本宣科呢。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她發現一件事,就是與

【金車文學講堂】凌明玉-寫作的藍圖:從製作自己的房間開始

圖片
從小說洞悉生活百態 與凌明玉相約在圖書館對面的咖啡廳裡見面,她抱著一疊書本從從容容的走進來,相談之下發現,原來她也正在為雜誌撰寫著採訪文章,閱讀受訪者的書籍是她梳理受訪者的一種方式。 書寫如呼吸般自然     回憶幼年時期,因為母親工作繁忙,每年寒暑假都會回外婆家住上一陣子。外婆家是水果的經銷商,到處都是裝水果的紙箱,紙箱是她的專屬祕密基地,她喜歡待在祕密基地裡面,有時打盹,有時閱讀那覆蓋在水果上面的報紙。以前的報紙只有三張,唯一彩色的全開副刊就成了她的蒐集小物,她小心翼翼的把全店副刊蒐集成冊,好似今日的剪貼簿,小小年紀已經有蒐集的習慣。當時只覺得裡面有許多有趣的故事,躺在紙箱裡看這些有趣的故事文章是最大的享受,雖然有些內容看不懂,卻也都囫圇吞棗的吸收下來,這是她記憶所及的文學啟蒙。直到高二時,才讓她認為自己真正會寫小說,卻也如呼吸般自然地發生。當時的高中生每週都要寫一篇週記,她突發奇想,將其中的心得欄拿來寫連載小說,直到寫到第六篇時,老師認為她是抄襲別人的作品,責備她身為學藝股長,週記為何不好好寫,她當下非常生氣,就把所有發表的文章以及自己得獎文章的剪貼簿帶去學校給老師看,證明所有的文章是出自自己之手,也因為此事件,老師就開始猛力的栽培她,鼓勵她去投校刊和《高青文萃》。現在回想起這件事情,反而成為另一種甜蜜的回憶。     二專畢業就開始工作以分擔家計,一直到來了台北, 凌明玉 發現有許多藝文資訊、講座與寫作班 …… 等,那時才慢慢重新接觸寫作。寫作班上課後,發現自己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開始覺得自己不會寫文章,交不出滿意的作品,可是得知許多書單,因此,開始閱讀這些書籍,只要老師提到就盡量拿來讀。後來,為了授課演講的專題,她也重新進行閱讀計劃,過去,因為閱讀的文章不一定完全讀懂,現在再回頭去閱讀發現,比較能理解文學作品為何會這樣表現。 不是中文系出身的她,沒有學院體制下的包袱,有著不一樣的知識底蘊去創作,她提到讀商業類讓她在寫小說時,會對於人物心理與外在空間的平衡感更加看重。後來碩士班唸了語創所,則打開她看待文學創作的另一個視野。 小說體是她最得心應手的書寫方式     坊間給小朋友閱讀的傳記,絕大部分都偏向類似林肯傳這種名人類型的傳記, 凌明玉在十年前早已選擇 以小說體的書寫方式來寫名人傳記,截至目前為止,共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