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莊道明壓克力創作展

圖片
莊道明壓克力創作展 展覽日期:2019-01-05~2019-02-24 參展藝術家: 莊道明   開幕時間:2019/01/05 15:00 展出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南京館    「芭比」是二⼗世紀中廣為人知的暢銷玩偶,她是許多孩⼦的好朋友, 被設計擁有漂亮的臉蛋和美好藍圖的未來來。創作者-莊道明 以芭比為主⾓角,在本次展覽中主打芭比的⼀一系列列劇場。 最堅強的後盾   創作的道路路是孤獨的,因⽽而⼀一路路上擁有家⼈人滿滿⽀支持的莊道明格外感 恩,他認為家庭背景、成長經驗與創作探討的議題常常是密不可分的, 由於創作者的爸爸是牧師,他從⼩小在教堂裡經常會接觸到各種背景的 ⼈人述說著不同的故事,漸漸使他對於「關係」的概念念感到有趣,進⽽而造就出獨樹⼀一格的敘事⽅方式。 創作者筆下的舞台劇   芭比幸福舞台劇的概念來來⾃於創作者-莊道明 對資本主義在世界所形成的壓榨與掌控現象進行行了⼀個向外延伸的反思。他認為資本主義主 要來來自人性的貪婪、敗壞和愚昧,進而從此切入,繪述那些在社會上 因著他人的眼光⽽而被迫活在「主流體系」之下的人們,藉由探究他們的⼼心理理狀狀態、⽣活層⾯面以及自⾝的故事,試圖從中梳理理⼀個個結,提出疑問,暗留答案。   莊道明的整個系列都是以芭比作為主角,她擁有極端美麗的象徵,⾃由獨立的正向精神。然而脫去外在她被賦予的理想意涵,從資本主義 的角度來看,她的本質始終圍繞著奴役,就有報導指出:⽣產芭比的美泰兒公司是以血汗工廠和廉價勞動的⽅式獲利,賺取⾼高額利潤並進行了剝削。利益使⼈蒙蔽,俯瞰資本主義的拓展史就可大致上理解,階級意識世界裡的許多人,因著無法抗拒龐大的好處,⽽選擇犧牲他人的⽣命權和幸福。我們閉上眼睛罔顧著,只為獲取這短暫的歡愉。   創作者-莊道明畫筆下的芭比,擁有著雙重身分,她是美麗的,卻也是醜陋陋的;她被壓榨,也壓榨他人;她⾼高喊價值,卻也設立繞不出的框架;她受了重傷,同時也是加害人;她隱喻著我們。我們都汲汲營營的巴望著幸福,然⽽而在這觀演都⼀一同上映的⼈⽣劇場裡,我們的刀劍不是指向了野獸,⽽是誤砍了彼此脆弱柔軟的⼼⼟;我們承受著彼此的傷害、悲傷活著,懊悔著並試著脫逃我們注定也會傷害他⼈的命運。   最後莊道明提到,在此系列的每個作品中,他都融入了⼀部分受傷的⾃己來捏塑,他說到過去曾與⼀群好友一同打拼,最後卻因為理念價值的分

羅婕水墨創作展

圖片
展覽日期:2018-11-03~2018-12-30 參展藝術家: 羅婕 開幕時間:11/03 14:30 展出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南京館 幸福美好的童年時光 當代水墨結合童話般的創作風格   童年的美好深深留在創作者羅婕的心中,以童年為創作主題概念的他,繪製出一幅幅讓人看起來心情愉悅舒服的作品,每件作品中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童年的元素,如木馬、棒棒糖、城堡等…她將過往的幸福感延續,讓小時候發生的感動持續在她所有作品中發酵著。 從作品中看見作者   在小女孩、木馬等充滿童趣的畫面裡,不在於敘述童年故事,反之則以這些畫面傳遞她對於目前自己的狀態與想法。作品裡面每一個元素都代表著羅婕的一部分,這些元素缺一不可。仙人掌:充滿刺且具有防禦性的形象,但澆太多水也會死亡,象徵著對一切事物的防備似乎不那麼能完全敞開心胸接納一切。身為家中的大姐在長輩眼中需要負擔起相對多的責任,這樣的標籤無形當中成為一種隱形的壓力,卻也因為這樣的身分她更加要求自己,期望能成為家人的支柱與模範。除了普通仙人掌,畫面中還有少許開花的仙人掌,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樣貌著實少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有如此狀態,這也激勵羅婕把自己準備好在開花的時刻大放異彩。孩童時的搖搖馬與華麗的旋轉木馬,也在作品中傳達出童年的意象,無盡轉圈的旋轉木馬象徵著對事物的無境追尋,如同長大後的自己與身邊的大家一同在自己的領域裡不斷努力著,誰也不會受限於任何人;樸實的搖搖馬則是代表為了找回自己的初心。 媒材的完美結合   以絹本、彩墨結合壓克力顏料與刺繡構築出如夢中的童話世界,刺繡、水墨、濃彩伴隨著淡彩的透明感,讓觀者有呼吸的空間。將絹布與紙張結合讓羅婕的作品呈現相當完整的效果,以薄紗式的遮蓋主體下的畫面,將作品增加主要與次要的雙層結構,色彩的厚薄將不同質感的物件表現出來,可以看到透明如真實的果凍或是帶有飽滿色彩的城堡,讓觀者在觀看作品時更加玩味其中。喜歡以豐富色彩作為創作是羅婕慣用性的方式,舒服淡雅的色調,如同作者本人的甜美,更將她內心的故事傳達給每一位見到她作品的觀眾。除了表面上觀看到的畫面,她更將自己情緒與感受昇華於作品中,將甜點帶入畫面取其特性加以闡述,作品<好夢甜甜>中的果凍來說,觀者可能會認為果凍清涼透明,看著它就如同夏天時品嚐的感受能帶走一身熱氣,然而對羅婕來說她藉由最喜歡的果凍作為創作發

2018/08/11(六)金車文學講堂:朱國珍【誰的慾望道場】

小說世界裡的人與神 人生經過許多的不同身分,帶給朱國珍不同的體驗,而這些人生經歷更讓身為文學家的她洞悉各種人生百態。 文字的魔力 有的人從繪畫中得到快樂,對於朱國珍而言,則是在書寫中獲得極大的快樂。不論何時何地,她都會趁著空檔將腦海中的想法落筆成文,有時候單純是紀錄,輸出腦中無意識的字句組合,拼貼出一句句如夢般的文字,有時是呢喃絮語,有時是情緒碰撞,有時是內心最幽微的情感被環境撩起,重組後啟發新的樣貌。能夠成功的掌握文字駕馭文字,讓朱國珍非常有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並不靠世俗價值的豐功偉業來肯定,而是來自內心對文字的重度依賴與創造,文字是她的魔法,是她心靈小花園的永生樹。 關於文學創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作方式,有人是慢慢累積,有人則是一開始寫就展現跑百米的爆發力,朱國珍屬於後者。下筆快,但是她對於創作內容會花很長的時間構思,生活中處處是書寫的主題,經過觀察、沉澱、思考,累積成熟的想法讓故事更順暢。關於人物的選擇與設定,她會透過生活經驗找尋適當的角色,再運用想像力激盪新想法,這些人物通常會從一開始的扁平輪廓,經過時間淬煉後愈來愈鮮明,成為有血有肉的人物,那便是下筆的時刻。她說創作一定要經過沉澱,沉澱才具備藝術性。寫作的人原本感受性就強烈,在遭遇各種處境的當下,情緒相對會多一點,但一個成功的作家要處理的是情感而不是情緒,例如透過小說將社會現實中不公不義的事情撥亂反正,若是情緒化處理則流於控訴吶喊,難以獲得普世共鳴。 文學是生命的歸屬 寫小說、散文與詩,獲得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的她之前從未發表過詩。得到新詩首獎的鼓勵,讓朱國珍知道,她可以透過上天給予的禮物來說真話,「真話」是一種仿若孩童般的樸拙本質,即便經歷社會化過程,最終仍會呈現反璞歸真的真誠。年輕時的不順遂,到現在的生活,經過生命經驗與淬煉,朱國珍在文學找到了自己的平衡點,找到了同伴、幸福與新人生觀,她將這份愛給予自己最親愛的兒子,這都是文學與閱讀帶給朱國珍的力量。 寫作,是一種反省、重新面對自己的過程,對自己寫作的要求,最重要的是發揮感受力,永遠不要待在自己的象牙塔或是同溫層當中,一定要打開所有的感受細胞,去看與自己不同生活環境的人,去感受他們並理解他們,不論社會上的權貴者或是弱勢者,他們都有動人的故事。在面對不同族群不要帶著個人的刻板價值,試著站在中立的立場去感受,感受那平凡中卻珍貴的片刻。 小說家解讀人生百態,會

吳瓊薇-水墨創作展2018-07-07~2018-08-26

圖片
畫畫是創作者吳瓊薇最喜歡的一件事,在她小學二年級,因為喜歡畫畫,而去報名美術班考試,很幸運的考上美術班,因此讓她開始接受正式的美術教育。她認為美術對於她而言,是一種擅長和喜歡的事物,內心存在這樣的信念,開啟了她直到現在的繪畫之路。 找尋創新的道路 水墨,對創作者吳瓊薇而言,是一種媒材也是一種語言,能表達出自己所身處或自己所見的世界。大學時期正處於摸索階段,也在葉宗和老師的鼓勵下尋找與水墨能揉合的新媒材,她以帆布取代傳統水墨用紙。也在研究所時期,指導教授陳建發老師的指出她作品中的媒材盲點,因帆布材質的關係限制了描繪的細膩度。為了突破畫面精緻度的問題,她開始不斷試驗不同種類的材質,最後選擇絹布為創作底材,運用墨色繪製在絹布上時所呈現出來的朦朧與半透明感,正符合了吳瓊薇對畫面的要求,除此之外也能呈現工筆技法的精緻與細膩感,雖然人物描繪方式並非傳統工筆技法,但她也在創作中保留傳統工筆花卉的象徵,花卉在傳統水墨中為情感寄託或移情作用,運用花卉寄託性的情感象徵與自身創作做結合,讓花卉延伸成一種情感的具象化。為了從傳統水墨當中,她持續尋找與當代藝術接軌的方式,她從多媒材課程中學習到浮水印的技法,於是嘗試運用在作品中,利用繪製好的絹布套入浮水印的自動性技法,絹布的朦朧質感稀釋了浮水印強烈的顏色,雖然畫面衝突但卻協調,因此受到許多師長的認同與讚賞,這讓她持續不斷的創作出許多系列作品。 花卉與傳統水墨 中國水墨工筆畫自盛唐以來即佔中國水墨畫中一重要的地位,工筆畫中則分為人物與花鳥畫。在吳瓊薇的創作中,創新並非是推翻中國水墨畫,她希望作品中保留水墨的墨韻與線條,以及水墨當中最基本的意境。傳統水墨的花卉代表的是一種精神與移情作用,彷彿是具象化的情緒,人與動物都是有情緒,相對的人的情緒反應相當豐富、明顯,而花卉就是情緒,孕育情緒而生的就是人,所以她以人的外殼當做創作中的載體,透過人形載體我們才能感受到情緒。 關於創作     吳瓊薇的創作從自戀談到愛情到最新的作品回歸到她個人,最初由自戀開始了愛情,在愛情中發現寂寞,由寂寞發現疏離,從疏離發現自我,在自我裡認清了自己不存在。對於現代人被情感左右,所有人內心執著的那份愛情,其實僅是在尋找歸屬感,一種無形的安全感。人是孤獨的,也因為孤獨所以更怕寂寞;一個人寂寞,孤單;兩個人寂寞;疏離。或許再怎麼害怕孤獨與寂寞,人最後還是一個人離開,那我們何

黃鈴詠-膠彩創作展2018-07-07~2018-08-26

圖片
家庭教育深深的影響著黃鈴詠,父親的嚴肅、母親的天馬行空性格,讓從小個性相對倔強、反骨的她在成長過程中產生許多挑戰,總是對任何事物有好奇心、喜歡問為什麼的她,在家人帶領下從生活環境的每種事物中吸收了許多的養份。或許是因為個性使然,偶爾也會與周遭的人在觀念上產生碰撞與摩擦,然而這些過程對她來說不是挫折,反而在這樣的累積下,促使黃鈴詠對事情更加抽絲剝繭、追根究底,從對事物質疑,再以自己建立「新的世界」的系統去看待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 不同文化下的反思 大學三年級是她第一次接處到膠彩,膠彩多樣的媒材,可以表現出像油畫顏料堆疊出的豐富的肌理,也能表現出水墨渲染的感覺,正好滿足了我想要的創作條件。因為一次參與日本的上越教育大學聯展的機會,開啟黃鈴詠想出國去日本進修的決心,她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從旁聽生開始,之後順利進入筑波大學。異地求學的黃鈴詠,觀察到台灣與日本不同的教學與繪畫方式,固定的創作順序與嚴謹的步驟,都和她過去學習經驗相當不同。初到新的學習環境,黃鈴詠也試著去嘗試傳統的繪畫方式與步驟,對於作品追求創新的她,開始嘗試許多不同組合,加上老師們會給予不同的建議,使作品創新求變碰撞出的火花,以西畫的靈魂來會畫膠彩,讓當地學生發現原來傳統技法有如此的表現方式。 關於創作 本次展覽的作品主要是在黃鈴詠在日本時的創作為主,不斷的思考、繪畫、探索自我下,她開始能以比較客觀的方式,看待自己在台灣與日本的不同創作脈絡。對她來說探討自我的創作歷程,不能單一以幾件作品則代表全部,有的時候了解創作者的背景更可以了解創作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不分國籍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那才是藝術中的菁華。除了自己最熟悉的藝術、研究領域外,黃鈴詠踏出同溫層,積極體驗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她曾經參加第35屆筑波馬拉松的全馬賽程,並且完成賽程,體驗體力透支的極限;鼓起勇氣應徵模特兒徵選,感受緊張的氣氛;也會參加在東京的基督教會等……不同於自己領域的活動,這些看似平常的活動,都是她吸收過後能轉為創作養分的元素, 「線」展現細膩的畫面 藝術的起源可以說是由畫「線」開始,尤其線條表現在中國繪畫裡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並且當作主要的表現技法,甚至形成一套獨特的美學。創作者黃鈴詠因此相當著迷,「線」對她來說一直都是她創作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在水墨畫裡,會用較粗的墨線來表現面,也就是說線也可能是面;油畫裡的線則是,一開始用「輪廓線」來

李宜亞-油彩創作展2018/05/05–07/01

圖片
李宜亞 - 油彩創作展 展期: 2018/05/05–07/01 時間:週二至週日 11 點至 18 點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南京館 ( 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 2 段 1 號 3 樓 ) 從過去照相寫實的繪畫方式,到今天以自己獨有的創作媒材與技法呈現,創作者李宜亞不斷的思考如何表現,才能達到自己內心所想訴說的事,他將透過本次的展覽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創作。 家,是創作的起點     成長過程的點滴,對創作者李宜亞的作品有相當大的影響,從小在父親的傢俱工廠長大,每天看著父親親手繪製設計圖稿與製作傢俱,當時最常接出觸到的藝術資訊,則是父親訂購的傢俱、室內設計雜誌。他的父親除了工作之外,也相當喜愛攝影,在李宜亞國中時,他收到父親贈送的一台傻瓜相機,從那時開始著迷小小取景框所連結的世界。過去的相機沒有現在強大的功能性,早期的底片傻瓜相機,閃光燈都是強制性發射,因此在剛接觸的那對時間,對於攝影的美感都建立在正面與慘白的光才是現實的樣貌。高中開始受正規的美術教育,才理解攝影真正的原理與精髓,對他來說藝術創作的美感,是透過自身的家庭所建立的美學觀,在繪畫學習的道路上,影響最深莫過於手工製作,雖然他沒有走與父親相同的道路,但保有一顆享受「繪畫的過程」大於最後的結果的心,正是藝術相當重要的真諦。 繪畫的呈現方式     李宜亞談到,他自己是相當滿念舊的人,所以經常會將照片洗出來或輸出影像,他總是覺得一張實體的照片,比電腦中的影像來得踏實。創作上的靈感多來自於照片,照片可能是自己拍攝,也可能在網路或者家庭相簿無意間翻閱到,最能吸引他目光注意的照片,不是內容多麼的壯麗,反到是一些攝影上的小缺失,舉凡曝光過度、模糊、漏光,又或者一張被翻拍的照片,對他來說那樣的畫面更有味道呢!     過去他習慣以油畫表現,久而久之慣性影響創作上的熱誠,因此 2014~2015 年這段時間李宜亞畫了許多素描、蠟筆、色鉛筆的作品,從這些媒材找到對於繪畫上的想法,作品形式上延續以往「閃燈式繪畫」的風格前進,不同以往的是在媒材上以自製的油畫塊(以油彩顏料混融蜜蠟而成的)進行表現,過程中以手拿取油畫塊直覺式的手法,企圖讓素描的直覺性表現在畫面, 一連串描繪、抹除、再描繪、再抹除的繪畫技術,企圖更接近影像,又時而依靠手繪生產繪畫的痕跡。 作品中光的質

顏群-油畫創作展2018/05/05–07/01

圖片
顏群 - 油畫創作展 展期: 2018/05/05–07/01 時間:週二至週日 11 點至 18 點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南京館 ( 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 2 段 1 號 3 樓 ) 來到顏群位於板橋的工作室空間,映入眼簾的是他近期創作的作品,作品裡柔和的毛巾與細緻的表現方式相當吸引人,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欣賞,陽光的灑入照亮了整個空間,不論作品還是用具都擺放整齊,表現出創作者對於作品以及創作的重視。     從小喜歡塗鴉的顏群,進入五專就讀後開始學習基本素描、水彩,在學習的道路上他決定插大,進入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這樣的契機讓他確定自己擅長的媒材,繼續進入師大美術系碩士班,朝著自己的藝術之路邁進。學習的歷程當中他接觸多樣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油畫對他來說是相對較能仔細刻畫、堆疊的媒材,能呈現出他想表現的細膩度與真實感。 生活中的靈感     對於一般人來說日常生活中的例行事物看似平淡無奇,相反的善於觀察的創作者顏群,卻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創作的起點。浴室是每個人都會使用的場域,掛架上的每條毛巾,或是個人用品都不會刻意標示屬於誰。他說 : 「家中每位成員都有使用毛巾的習慣,浴室當中每條毛巾都有自己的專屬位置。」當他觀察毛巾橫向的擺放著,排列起來似乎是一張全家福的合照,在沒有任何人的規定下,每條被使用過的毛巾,都會回到自己的專屬位置,排列上自然的有了默契。「毛巾」,是屬於私人的清潔用品,與身上的衣服等不同,它沒有向外的展示功能,在私有的範圍裡間接透露出使用者的人格線索。 關於創作     創作者顏群以毛巾為創作主軸,系列作品從 2015 開始發展至今,從一開始以幾近全黑的背景,凸顯畫面中主體的毛巾,營造出一種劇場式的效果,將毛巾的人性殘留特質誇張化,以擬人的方式創造出爬行、扭曲、拉扯等動態,畫面中的毛巾們藉由創作者賦予的狀態,透露出隱密的故事性讓觀者有更進一步的想像空間;近期來他開始將作品帶入更多色彩,背景以不同淡色系襯托出明亮的毛巾們,更將原先外顯的擬人敘事方式削減、甚至抽離,創作者希望把創作語彙中的人性、擬人特質導向於一種次要、可以被聯想的方式呈現。以寫實的方式描繪不同質料、花紋,畫面中同色系的毛巾組成不同的狀態,透過光影的變化讓畫面更加生動。 另一種觀看方式     畫面中所見的主角,開

2018/04/14(六)金車文學講堂:陸穎魚【詩生活在乎你的私生活,陸穎魚的詩意解憂法】

相約在赤峰街小巷的獨立書店——詩生活,店內藍綠色的裝潢配上優雅音樂,散發著一股迷人的文青氣息。陸穎魚像個大女孩一樣,有著陽光笑容,活潑也健談,她是在台灣落地生根的香港詩人,也是「詩生活」的創辦人兼詩人店長。 開啟詩的那扇門 談到詩,她笑說自己不是中文系畢業出身,如果說何時與詩相遇,那就要從大學最後一學期暑假參與的新詩創作坊開始聊起,在那裡她認識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位老師——關夢南先生與葉輝先生。他們兩位都是香港著名詩人,也是帶領她進入現代詩領域的恩師,從短暫的創作坊中,陸穎魚慢慢了解如何寫詩、閱讀詩、認識許多從沒聽過的詩人名字。因為喜歡詩,她開始主動找尋詩集來閱讀,從小便喜歡待在圖書館看書,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圖書館管理員,她如此天真的想法,實現在今天的書店,店長與圖書管理員工作似乎也差不多,但是在忙碌的工作時間裡,她只能每天看到書封與書背,甚少有時間翻閱書中內容。 接觸現代詩之後,陸穎魚發現詩是她喜歡的書寫方式,不斷創作許多優秀作品,從而受到葉輝先生的肯定,透過他的出版社朋友相助下,成功申請到香港藝術發展局(ADC)補助(類似於台灣的國藝會),讓她順利出版首本詩集《淡水月亮》。她提到回想過去一路走來,生命中遇到許多貴人,不論是在學習、投稿、比賽或是出書,每樣都不在她的人生規劃中,出書是個美麗的意外,也讓她感受到老師與出版社認同。寫詩八、九年時間,她一直抱持單純寫詩的信念,陸續出了第二本、第三本、第四本詩集,對她來說,詩作累積到一定的數量後,出書的契機總是悄悄的來到身邊。 關於詩的書寫   每個人剛開始接觸詩時,都還沒有被定型,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收各種文學養份。她舉例,閱讀文學雜誌便是增加自己文學視野的好方法,接觸不同文學類型的書寫方式,從中建立個人對於詩或文學的喜好和瞭解。每個人都像寶寶一樣有爬行階段,學詩的過程要一步一步來,永遠保持單純的心,因為書寫是述說自己心中的話,也可以試著不設限的主題寫作,再重新閱讀作品時便可以發現自己的成長與進步。詩的取材來自生活中的真實,用心體會生活中的微小事物,即便是在水溝旁的一棵小樹苗,都能創造出一首扣人心弦的詩。她說,寫詩最好不要抱著任何期待,過於期待有可能會造成創作動機的想法與意義不單純,反而會混雜了詩的質地。  詩,讓生命更美好     詩把她的生命往前推,第一本書的出版帶領她來到台北國際書展,在書展認識現在的

2018/03/10(六)金車文學講堂:李儀婷【從電影「駭人怪物」看小說人物的塑型】

小說家李儀婷,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亦涉足劇本創作與兒童文學領域,身為三個小孩的母親,讓她近年來開始有另一個身分親子教養專家。 徜徉於文字的書寫   早年寫作大眾愛情小說,受到哥哥的影響開始嘗試書寫純文學小說,第一次參加南投縣文學獎便奪得第二名的殊榮。當時比賽要求縣南投風土人情,南投是原住民的部落人口最多的地方,李儀婷便以布農族作為創作主軸,得獎後之後許多創作作品,都以原住民的書寫為主軸,每當打開報紙看到原住民相關報導便關注原住民題材與議題,著作《流動的郵局》,便是以原住民的故事為主軸的短篇小說集。首篇同名小說〈流動的郵局〉,內容描述著兩個郵務士,每天六個據點,隨著時間不停反覆,開著郵政車在卡社溪沿岸的每個小部落裡穿梭。簡單說,作者將平地的郵局變成一台車,來往地形偏僻多坍方落石的卡社溪沿岸,原住民的生活便依序呈現於讀者眼前。 故事因情感更豐富   二十五歲進入東華研究所就讀,每年參加許多文學獎競賽,讓自己有收入可以不為生活擔憂,當時每日的工作就是不斷寫作,她談到那時候創作量相當大,曾經一個星期寫各種文類,小說、新詩、散文與兒童文學都在她的創作範疇內。在書寫的各種文類當中,李儀婷的每篇作品都是以「故事」為主,雖然各文類的筆法與創作,都非常不同,但筆下的人物情感卻皆是真的!李儀婷談到自己喜歡用虛構的方式書寫,虛構的框架加入真實的情感的表現方式,讓她能悠遊於創作之中,她提到在書寫原住民的遷徙時內心的吶喊,故事的主角雖然不是真實的,但是透過自己父親曾是山東流亡學生,有著遷徙的困境,那種困境、情感是從她內心投射出去,對於情感的投射,可以適用於全人類的共通情感。 不同跑道下的身分   文學訓練所給予的養份,對於李儀婷進入兒童文學領域有相當豐厚的滋養,成為兒童文學作家,當時李儀婷生了第一個小孩,又恰巧朋友詢問是否願意進入兒童出版社工作,這樣的因緣際會下開始擔任副總編,帶領一群作家們,邀請他們一起撰寫以台灣主題的「福爾摩沙系列」書集,這是一套專為台灣青少年撰寫的少年小說,由於台灣是個曾被各國殖民佔據的地方,因此也留下相當多的文化軌跡,根據這些文化脈絡與歷史軌跡,為這塊土地進行故事撰寫。多重身分的李儀婷,除了純文學,她也是近來相當火紅的親子作家,身為三位小孩的媽媽,從小孩身上觀察到許多不同,她參與許多自我成長的課程,讓自己能與小孩有良好的溝通方式,在這當中以有趣的方式與小孩互動,或許在

【作品欣賞】姜晴心-膠彩創作展2018/01/06 –02/25

圖片
寵物,是人類的好夥伴,可愛又討喜的模樣,總是會讓主人招架不住。每當電影或電視劇中出現的寵物,開始有許多人飼養,流行過後則出現一些無家可歸的寵物。近幾年隨著越來越多人重視動物的權益,民間團體與政府開始提倡動物結育與街貓結育計劃 (TNR) ,並持續推廣以領養代替購買,減少台灣這片土地的流浪動物。 創作者將晴心想讓更多人看到與了解牠們的可愛,並不會因為血統是否純正而消失。看著牠們毫無防備的睡姿,是生活中的一種幸福,這樣的幸福很平凡,卻意義非凡。 普啾&虎牙 60x60cm 膠彩絹本 2015 下午,是家裡貓咪們睡覺的時間,這對感情要好的兄弟,常常相擁著入睡,默契好到連呼吸的頻率都一樣,裝兩隻貓稍嫌擁擠的盒子,對他們來說卻是最舒服的睡覺地點,擠得穩穩地、妥妥地,以最舒服的姿勢,進入最幸福的夢鄉。 虎牙 60x60cm 膠彩絹本 2015 "以一句台語來形容,大概就是「睏嘎並軌」,貓咪睡覺的姿勢可以有千百種,形象對他們來說就是浮雲,毫無防備的睡姿,表示最深層的信任,。 " 普羅 60x120,60x120cm 膠彩紙本 2016 "還沒遇見普羅之前,我完全沒有想過我會成為一名貓奴,普羅被發現的時候,才8週大,從那個時候開始,我領養了我生命中的第一隻貓咪。從普羅身上,體會到與貓咪一起生活的幸福、寵物與主人間的互相依賴;也從普羅身上,體會到失去寵物的痛苦,七個月的大的時候,最終因病離開了我,在我心中,成為了永遠的回憶。 繽紛的宇宙當背景,希望普羅在天上永遠當一隻快樂的貓咪。 " 普啾 10F 膠彩絹本 2015 第一張膠彩絹本,開啟了一條新的道路,就跟普啾的到來一樣。舒服的趴在桌上望著遠方,似乎在訴說著什麼。

【作品欣賞】張立欣油畫創作展2018-01-06~2018-02-25

圖片
台灣是一個四周環海的海島 , 土地雖小 , 美景卻無處不在 ,內部 崇山峻嶺 , 蒼松翠柏 , 四周驚濤拍石 。 許多地方都能發現,台灣各地石頭都擁有不同的紋理,尤其是被侵蝕、風化後的海岸石頭 , 更是人工無法取代的美。 向陽 130x97cmm  油畫  2016        在生活中,我們為了目標不斷的向前邁進,有時遇到挫折、有時獲得成功。一路上的努力也造就了今天的自己。然而過程中難免會讓人忽略了圍繞於身旁的美好人事物,忘卻我們在追求之外,應當活得樂觀、開心。因此,當停下腳步審視自己時,便會重新發現新的希望、喚起初衷,而陽光依舊溫暖地指引著我們。 島嶼 145.5x97cm  油畫  2017        透過靜謐的湖面與石頭來營造出寧靜、獨自一人的氛圍。人生活在社會中就像一座島嶼,旁人看見的只有露出水面、一部份的自己而不是全貌。但是每個人都清楚隱蔽在水面下的真實模樣,即使旁人無法理解,自我也會照著想要的樣貌繼續形塑下去。 心境  130x97cm  油畫  2015       藉由畫作來喚起對大自然最原始、樸實、生意盎然的意象,進而使人們更加的珍惜、喜愛自身生長的土地與環境。因此我選擇描繪一方清澈明亮的池塘──有著光影照映在水面上、底下透出如翡翠色般的綠藻,沒有汙染、沒有傷害,卻有著滌盡萬綠的清涼,來表現自然生態之美。 十月 91x65cm  油畫  2017        我想呈現的是退潮時寧靜、清澈的岩岸,只有在每年的秋天才會長出翠綠的海藻。因此作品以十月為名,紀念和家人來到基隆八斗子遊玩的回憶與原始、乾淨、美麗的岩岸。 島嶼-你  53x45.5cm  油畫  2016       石頭身上的紋路、依附的蘚苔、長出的植物,如同一個人的背景、環境、特質各有特色,在同一個湖面中相鄰的兩個石頭像一座小島對望,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互相吸引。 延綿  72.5x53cm  油畫  2017        一朵浸泡在水中的茶花,花瓣一層又一層的堆疊,即使在生命結束之後,依然綻放有如太陽般耀眼卻又柔和的姿態。 刺繡  72.5x53cm  油畫  2017        在灑落於土壤上

趙雅卉-陶器創作展2018/03/03–04/29

圖片
趙雅卉-陶器創作展 展期:2018/03/03–04/29 時間:週二至週日11點至18點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南京館 (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2段1號3樓) 主辦單位:金車文藝中心 南京館 服務電話:(02)2562-8629 官方網站:http://kingcarart.org.tw ------------------------------------------------ 裊裊 水墨概念茶器設計 活潑開朗的創作者趙雅卉,講述著個人創作時,眼中透著一股迷人又閃爍的氛圍,她將生活裡對事物的觀察與體驗,藉著陶藝作品娓娓道來。 時間淬煉後的結晶   從小創作者趙雅卉學習許多藝術相關課程,素描、水彩、速寫、書法、花樣滑冰、小提琴、踢踏舞等,大學四年,開始接觸陶藝創作、玻璃燒製、金工鑲崁、版畫製作、篆刻、平面設計,醉心於陶藝創作,是因為陶土對她來說有相當大可以發揮的空間,相較於平面繪畫,她覺得立體作品少了一點距離感,剛接觸陶藝製作時,面臨過許多不為人知的挫折,看著別人一出手就能完成基本步驟,自己表現卻不如預期。學長姐們傳授經驗告訴她,時間將會帶著妳成長,不要心急一步一步慢慢練習,現在她發現這句話的重要,不斷的練習與自己摸索改進,開始越做越順手,讓作品能呈現出最美的一面。透過雙手在揑製陶土的過程中就像是與自己交流,而當捏塑完成要將作品放入窯燒製,又是另一種不可預測的過程,作品在窯裡面受到溫度、天氣與擺放點等因素,都會造成作品有不同的改變,創作過程都會得到意外的驚喜。 許多陶藝創作者都有自己喜歡創作的類型,創作者趙雅卉特別喜歡茶器創作。選擇茶器源自於她喜歡把玩任何物件,茶壺承載著華人的文化脈絡也存在許多文人雅士的精神,不論在茶器的表現及使用上,可因不同的人、事、物,傳達出作品的身分;茶葉的多變更蘊含古人的智慧。製作茶壺除了造型外,最重要的是考慮每一只壺的出水與斷水,因此她的每一件作品都需要經過好多代的試用與修正,直到作品達到完美,通常做完一組作品也需要花上不少時間。 補捉動人的身影   創作的過程中,趙雅卉不斷蒐集茶壺的資料做為參考,本次的創作她以鳥類為主題,每種鳥類設計出一款器型。鳥類與茶壺結合的靈感,發生在某一天獨自在校園行走時,望見樹梢上嬉鬧著的兩隻台灣藍鵲,頓時她看了入迷,眼中出現了鳥與茶壺的疊影,發現這對鳥兒,彷彿茶藝表演者手中握著在砌茶的茶壺,自在悠遊

李洸駙-水彩創作展2018/03/03–04/29

圖片
展覽資訊: 李洸駙-水彩創作展 展期:2018/03/03–04/29 時間:週二至週日11點至18點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南京館 (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2段1號3樓) 主辦單位:金車文藝中心 南京館 服務電話:(02)2562-8629 官方網站:http://kingcarart.org.tw ---------------------------------------- 水彩渲染斑斕風景  透過畫筆記錄旅行中動人美好的每分每秒 與許多喜愛繪畫的孩子一樣,創作者李洸駙從小就喜歡繪畫,對美術抱持著相當大的興趣,因此在高中時選擇就讀復興商工,讓他整日徜徉在藝術的殿堂裡,一路也從大學的美術系順利畢業。就讀美術系時,他接觸許多不同媒材創作,讓他在藝術到路上有許多的選擇,然而因位高中時受到班導師林志金先生的影響,當時啟發的興趣¬¬—水彩,一直是他最喜歡的媒材,這樣強烈想以水彩創作的心,促使他大學畢業後重新跟簡忠威老師學習素描、水彩,幾年的時間從不間斷直到今天。 百變的創作媒材 臺灣的美術發展史上,水彩具有舉足輕重、不可抹滅的地位,是種難以駕馭的奇妙繪畫媒介,極具趣味性、挑戰性、不可預測性。水彩,是以水為媒介調和顏料作畫的表現方式,表現方式可以輕柔、厚重,端看創作者想以何種方式呈現。談到水彩範疇,可以推展到古代埃及人的畫卷,波斯人富有異國情調的細密畫,歐洲中世紀聖經手抄本的插圖。古代的傳統洛陽東郊顧人殘墓中布質畫幔的遺跡,更早甚至可追溯到史前時代阿爾塔米拉和拉思考(Altamira & Lascauxl)的洞穴壁畫。雖然許多古代人類用顏料、樹脂調和水,作為記載他們的生活瑣事,傳述他們社會文明的工具,但是,隨著時光的荏苒,知識的累積,歷經18、19世紀歐洲水彩畫的興起;尤其是英國多位水彩畫家們努力所創立的豐碩成就,從此,水彩畫漸近完美,直至19世紀末,水彩畫已經發展出完整的獨自體系。 旅行中的美麗景致 熱愛旅遊的創作者李洸駙,談到旅遊他說他不喜歡蜻蜓點水的遊玩方式,他認為如果要旅遊必定要在那個地方待上一個月以上,唯有如此才能靜下心好好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曾在澳洲生活三個多月,也在日本京都生活一個多月,隨身攜帶相機的李洸駙,每個地點都記錄了數千張的照片,彷彿是要將當眼中看見的美好景像,滴水不露的待回台灣與每個人分享。回到台灣他仔細將這些照片整理層不疼檔案,成為他